据西北工业大学网站6月24日报道,6月23日,由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空天组合动力团队牵头研制的“飞天二号”在西北某地开展了试飞试验,创造了国际航空动力领域的新纪录。
西工大的此次试验,在国际首次获得了煤油/过氧化氢推进剂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的变结构进气、变推力加速、变攻角自主飞行等科学数据,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新型空天动力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此前,西工大研制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煤油燃料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多模态平稳过渡,成功验证了火箭/亚燃、火箭/超燃等多种工作模式的宽域综合能力
西工大的“飞天一号”和“飞天二号”,这两次飞行试验的发射升空成功,不仅突破了热力喉道调节、超宽包线高效燃烧组织等关键技术瓶颈,为空天动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中国在航空航天动力领域的创新实力。
从本篇推文的配图中,网友能够清晰地看到,“飞天二号”继承了“飞天一号的”楔形乘波体和下颚进气道,这是两款不同型号飞行体的最大的外在相同的特征。
当然,这两种飞行体的不同点,从图片中也是一览无余。“飞天二号”有着明显向下倾斜的一对下反水平主翼,另外还有一对不太大的斜垂尾。
这个变化对于“飞天二号”意义重大,意味着在其进行高超音速飞行时,能灵活地“抬头”或“低头”,就是所谓的“变攻角自主飞行”。
西工大攻克的这一难关,表明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相关导弹等航空和航天飞行器,在超过5马赫的超高音速状态飞行时,能像战斗机一样做复杂的蛇形机动、大角度转弯等高难度动作,从而增强了突破对方防空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
全球现役的远程空空导弹,战区等军事网站公认中国空军装备的霹雳-17(PL-17)打得最远,能猎杀500公里范围内的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等大型空中目标。
对于战斗机等尺寸相对较小的目标,霹雳-17远程空空导弹打击的距离会相应有所降低,但普遍猜测也能在400公里范围内发起攻击,且不可逃逸范围可达200公里以上,超过了西方AIM-120D“阿姆拉姆”先进中距导弹160公里的最大射程。
倘若“飞天二号”未来能投入实战部署,成为超级远程空空导弹就不再是梦想。极有可能在上千公里范围内,猎杀包括预警机、轰炸机、隐形战斗机等在内的高价值军机。
当然,在“飞天二号”的基础上,大概率也能发展出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包括高超音速防空导弹和动能拦截弹,这些个可能性也都是存在的。
西工大研制的“飞天二号”发射成功,变结构进气、变推力加速、变攻角自主飞行等科学数据的获取,以及多模态切换、自主飞行和结构设计,甚至都有可能成为第七代战斗机——即一小时内能打击全球目标的空天战机设计时的参考依据。
广大军事爱好者尽可以浮想联翩,彻底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在本文作者国平视野看来,这绝对不是瞎想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有西工大的“飞天二号”科研成果摆在那里,真是太给力了!
总而言之,这次“飞天二号”试验发射成功,本文作者在推文中再次重申,西工大获得了三个关键的科学数据:变结构进气、变推力加速、变攻角自主飞行。
从纯军事学角度而言,这三个关键科学数据的获得,让中国的科研人员在超高超音速导弹、空天飞行器、轨道轰炸机等领域,就拥有了更多的研发主动权,在此领域将走在他国的前列,且有遥遥领先的态势。
就民用的角度考虑,这三个关键科学数据的获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太空飞机、星际旅行、货物运输等方面,已经抢得了先手,未来中国的太空经济发展也可期。